
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4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4日获悉,《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电视专题片研讨会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两地的业界和学界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学生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行走课堂”走新更走心的典型经验以及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的创新思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办公室主任杨振峰在讲话中指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题目本身已经蕴含了很多意义。教育不仅仅只发生在校园里面,而是发生在家庭、社会的各个场景,是全体信息集中、集成以后对孩子的影响。节目积极思考,选择经典诗文,保证立德树人方向不偏斜,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节目创新探索,强调“行走的课堂”,让学生走进现场感受诗文发生的意境、环境和状态,突出具身性、强调体验性,也让孩子们乐于收听收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表示,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完全超越了会议本身,它是当今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件新鲜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上海教育电视台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教育媒体的自信自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媒体、学校通力合作、强强联合,创作出高品质的优秀节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节目总策划姚喜双通过网络分享了节目创作的初衷和亮点,他阐释了节目在突出思政性、赋予时代性、注重贴近性、保障经典性、凸显融入性、强化互动性、展现音声性和把握系统性等方面的思考和创新,并指出节目组脚踏实地深耕内容、精益求精匠心创作,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呼应。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表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自开播以来,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倾情展现,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资深媒体人王志表示,经典诗文的足迹,既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原乡,更是当代人通过媒体重新发现文化根脉的旅程。
“人民教育家”于漪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音表示,把课堂搬到诗文的发源地,使学生在行走中对生命产生真切的体悟,思想就是一路所见,文学就是一路所见,科学就是一路所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导、策划人冷凇认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褪去浮华滤镜,没有刻意的任务与包装,是当前电视荧屏中的一股“清泉”。节目大胆碰撞传统与当代,既有对文化传承危机的审视,更积极探索,使经典作品在新时代迸发出创造性的生命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俞虹指出,《探寻经典诗文足迹》通过开放的、创新性的策划,运用融合传播的多种手段,让平面的语文课本成为可触摸、可互动、可行走的具象行动。节目播出效果动情动心,有效的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体系。
作为学生代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王致襄同学分享了自己参与节目拍摄的亲身经历。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他们不仅要“为往圣继绝学”,更要“为万世开太平”,以经典为舟,在文化的海洋上“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诗文为翼,在精神内涵的高空中“扶摇直上九万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